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正文

当前速读:汉武帝内传 个人译注 7

来源 : 哔哩哔哩    时间:2023-01-22 10:52:47

时酒酣周宴,言请粗毕,上元夫人自弹云林之璈,鸣弦骇调,清音灵朗,玄风四发,乃歌《步元》之曲,辞曰:


(资料图片)

昔涉元真道,腾步登太霞。负笈造天关,借问太上家。

忽过紫微垣,真人列如麻。绿景清飙起,云盖映朱葩。

兰宫敞琳阙,碧空启璚沙。丹台结空构,暐暐生光华。

飞凤踶甍峙,烛龙倚委蛇。玉胎来绦芝,九色纷相拿。

挹景练仙骸,万劫方童牙。谁言寿有终,扶桑不为查。

王母又命侍女田四飞答歌曰:

晟登太霞宫,挹此八玉兰。夕入玄元阙,采蕊掇琅玕。

濯足匏瓜河,织女立津盘。吐纳挹景云,味之当一餐。

紫微何济济,璚轮复朱丹。朝发汗漫府,暮宿句陈垣。

去去道不同,且如体所安。二仪设犹存,奚疑亿万椿。

莫与世人说,行尸言此难。

歌毕,因告武帝仙官从者姓名,及冠带执佩物名,所以得知而纪焉。至明旦,王母别去。上元夫人谓帝曰:“夫李少君者,专念精进,理妙微密,必得道矣。其似未有六甲灵飞之文,女当可以示之。”帝曰:“诺。”于是夫人与王母同乘而去。临发,人马龙虎,威仪如初来时。云气勃蔚,尽为香气。极望西南,良久乃绝。

译文:

当时酒宴正酣,(王母)的话差不多说完了,上元夫人就自己弹奏起云林之璈,鸣弦骇调,清音灵朗,玄风四发,就唱起了《步元》之曲,歌词说:

昔涉元真道,腾步登太霞。负笈造天关,借问太上家。

忽过紫微垣,真人列如麻。绿景清飙起,云盖映朱葩。

兰宫敞琳阙,碧空启璚沙。丹台结空构,暐暐生光华。

飞凤踶甍峙,烛龙倚委蛇。玉胎来绦芝,九色纷相拿。

挹景练仙骸,万劫方童牙。谁言寿有终,扶桑不为查。

王母又让侍女田四飞会答她唱到:

晟登太霞宫,挹此八玉兰。夕入玄元阙,采蕊掇琅玕。

濯足匏瓜河,织女立津盘。吐纳挹景云,味之当一餐。

紫微何济济,璚轮复朱丹。朝发汗漫府,暮宿句陈垣。

去去道不同,且如体所安。二仪设犹存,奚疑亿万椿。

莫与世人说,行尸言此难。

歌唱完了,(两位神仙)就告诉了武帝仙官和从者的姓名,以及冠带执佩物件的名称,所以(凡人们)得以知到并纪录下来。到了第二天日出,王母告别离去。上元夫人对武帝说:“那个李少君,想法专一而精进,道理精妙而微密,一定能够得道。他好像还没有六甲灵飞之文,你应该可以给他看。”武帝说:“好的。”于是上元夫人与王母同乘一辆车离开。要出发之前,人马龙虎,威仪和刚来时一样。云气勃发生长,都是香气。远望西南,很久才没了踪迹。

于是帝既见王母及上元夫人,乃信天下有神仙之事,亦有欲去世计数矣,而淫(和谐)色咨性,杀伐不休。兆人怨于劳役,死者怨于无辜。

其年作甘泉宫、通天台,长安蜚廉馆。朝鲜王攻辽东,都尉乃募天下死罪击朝鲜。

八月,甘泉宫内生芝草九茎,诏曰:“甘泉宫中产芝,九茎联叶,上帝博临,不异下房赐朕宏休(1)。其大赦天下。”赐云阳都百户牛酒,作《芝房》之歌(2)。

至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人。

至元封四年,又行幸雍祠五畤。至元封五年,行内守。至于盛唐,祠虞舜于九疑(3),登灊山、天柱山(4)。春三月,还至泰山,增封甲子。祠高祖于明堂,以配上帝,因朝诸侯王。

元封六年,行幸回中,作首山宫。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又先以元封二年七月七日,西王母、上元夫人下降于武帝,王母授帝《五岳真形图》、《灵光生经》,上元夫人授六甲灵飞招真十二事。王母及上元夫人见帝之日,多所称说,或延年之诀,致神灵之法,或乘虚之数,步元之术,诸要妙辞。帝乃自撰为一卷,及所授《真形》《经书》六甲灵飞之事。帝乃盛以黄金之箱,封以白玉之函,以珊瑚为轴,紫锦为帏囊(5),安著柏梁台上,数自斋戒整衣服亲诣朝拜,烧香盥漱,然后执省之焉。

译文:

于是汉武帝见过了王母和上元夫人,就相信天下有神仙这种事,也有好几次想过离世修仙了,但是他沉迷美色肆意妄为,杀伐不休。百姓怨恨劳役,死者怨恨(自己)无辜(死亡)。

那年(武帝)建造甘泉宫、通天台,长安蜚廉馆。朝鲜王攻击辽东,都尉就募集天下死囚远征朝鲜。

八月,甘泉宫里生长芝草有九根茎,(汉武帝)写诏书说:“甘泉宫中长出灵芝,九茎联叶,(这是)上帝惠临,不嫌弃下界的房子(的污秽)赐朕洪福。要大赦天下。”赐云阳都百户牛和酒,创作了《芝房》之歌。

到了元封三年春天,(汉武帝)举行了三百人的角抵戏。

到了元封四年,(武帝)又来到雍祠五畤。

到了元封五年,行使对内守卫本土。到了盛唐,祭祀虞舜在九疑山,登上灊山、天柱山。春天三月,又来到泰山,增添封土。甲子日,在明堂祭祀汉高祖,让天帝配合共享,又接受诸侯王朝拜。

元封六年,(武帝)来到回中,修建了首山宫。三月,来到河东,祭祀后土。又因为之前的元封二年七月七日,西王母、上元夫人下降凡间会见武帝,王母传授武帝《五岳真形图》、《灵光生经》,上元夫人传授了六甲灵飞招真十二事。

王母和上元夫人见到武帝的那天,说了很多话,有延年的诀窍,招来神灵的法门,有腾空飞行的法术,步元的法术,诸多重要精妙的言辞。武帝于是自己撰写成一卷,被教授《真形》《经书》六甲灵飞等东西,武帝就用黄金箱装着,用白玉函封着,用珊瑚作卷轴,紫锦为香囊,安置在柏梁台上,多次自行斋戒整理衣服后前去朝拜,烧香洗漱,然后在那里进行反省。

注释:

1宏休:弘休,洪福。

2《芝房》之歌:汉郊祀歌名。又称《齐房》。

齐房

齐房产草,九茎连叶。

宫童効异,披图案谍。

玄气之精,回复此都。

蔓蔓日茂,芝成灵华。

3九疑:九疑一般指九嶷山,出自《水经注》。又名苍梧山。位于中国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得名于舜帝南巡的传说。辖区内已开发的景点主要有舜帝陵、紫霞岩、舜源峰、玉琯岩、古舜陵庙遗址、文庙、凤凰岩、桃花岩、永福寺等数十个。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于九嶷山望祀虞舜。

4灊山、天柱山:今安徽潜山市附近,历史上的天柱山、潜山、灊山、皖山、霍山、衡山、江南衡山、南岳山原系一山,均指天柱山。

5帏囊:“巾”与丝织品有关。“韦”意为“层叠”、“多层”。“巾”与“韦”联合起来表示“以帛巾多层包裹(香料)”。本义:佩带的香囊。说明:本字亦可指二幅以上的单层布幔重叠遮掩内室、多重帐幕。

帝自受书已来,出入六年,意旨自畅,高韵(1)自许,以为神真见降,必当度世,强悍气力,不修至诫。乃兴起台馆,劳弊百姓,坑杀降卒,远征夷狄,路盈怨叹,流血皋城。每事不从王母之深言,上元夫人之妙诫,二真遂不复来也。

到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天火烧柏梁台。于是《真形图》、六甲五帝《灵飞经》录十二事、《灵光生经》及自撰所受者,凡四卷共函烧失。

王母当以武帝不能从训,故以火灾之耳。但帝先承王母言,以元封三年七月斋戒,以《五岳真形图》授董仲舒登受;帝又承上元夫人言,以元封四年七月斋戒,以五帝六甲灵飞十二事授李少君登写受,此书得传行于世者,先传此二君以存矣。

帝既失书,悔不行德,自知道丧。其后东方朔一旦乘云龙飞去,同时众人见从西北上冉冉, 仰望良久,大雾覆之,不知所在,帝愈懊恼。其年禅蒿里,祠后土,东临渤海,望祠蓬莱,仰天自誓,重要灵应,而终无感。春,还受计于甘泉,二月,起建章宫。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数用五,定官名、协律吕(2),此本王母意也。

至太初二年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以太初三年正月行幸,东巡海上。夏四月,还,修封泰山。以太初四年起明光宫,改号天汉。

元年正月,行幸河东,祠后土。

至天汉二年春,行幸东海,还,幸回中。三月,行幸泰山,修封祠明堂。

至太始三年五月,行幸东海,山称万岁。冬,赐行所道户钱五千馀,鳏寡孤独者,人帛一匹。

太始四年三月,行幸泰山,祠西王母,求灵应。

征和四年春,行幸东莱,临大海,清斋,祀王母、上元夫人求应亦不得。还,行幸泰山,修封。庚寅,祀于明堂,改号后元。

元三正月,行幸甘泉宫,郊泰畤。秋七月,地震。涌泉。

二年春,朝诸侯王于甘泉宫,赐宗室。二月,帝疾,行幸盩室五柞宫。丁卯,帝崩,入殡未央前殿。

译文:

武帝自从接受书籍已来,修行了六年,意图让自己舒畅,自夸高雅的风度,觉得神灵真的降临了,(自己)一定会超脱尘世为仙,(因为)气力强悍,没有严格按照告诫修行。于是他兴起台馆,劳弊百姓,坑杀降卒,远征夷狄,路上满是怨叹,水泽和城池到处流血。每件事都不听从王母的深言,上元夫人的妙诫,两位神仙也不再来了。

到了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天火烧毁了柏梁台。于是《真形图》、六甲五帝灵飞经录十二事、《灵光生经》以及自己撰写下受到的诫言,一共四卷连同盒子都烧没了。

王母应该因为武帝不能听从训告,所以降下了火灾。不过武帝先前听王母的话,在元封三年七月斋戒,把《五岳真形图》交授董仲舒登受;武帝又听从了上元夫人的话,在元封四年七月斋戒,把五帝六甲灵飞十二事教授李少君,此些书才得以流传于世,先是传授这两位来保存的。

武帝已经失去了书籍,后悔不积德,自己知道丧失机会。后来东方朔一天早上乘着云龙飞去了,同时众人见他在西北方冉冉上升, 仰望良久,大雾覆盖了踪迹,不知到去哪里了,武帝更加懊恼。这年封禅蒿里,祭祀后土,东到渤海,望祠蓬莱,仰天发誓,重新要求真灵响应,但最后还是无法感动上天。春天,返回长安在甘泉宫接受郡国所上的计簿,二月,起建章台宫。夏五月,修正历法把正月作为一年的开始,颜色崇尚黄色,数字用五,定官名、协调乐律,这本来是王母的提议。

到了太初二年三月,武帝来到河东,祭祀后土。

在太初三年正月行幸,东巡海上。夏四月,返回,修封泰山。

在太初四年修起明光宫,改年号为天汉。

天汉元年正月,来到河东,祭祀后土。

至天汉二年春,来到东海,返回了,来到回中宫。三月,来到泰山,修封祠明堂。

到了太始三年五月,来到东海,山高喊万岁。冬天,赐给行所道户钱五千馀,鳏寡孤独的人,每人一匹帛。

太始四年三月,来到泰山,祭祀西王母,乞求灵应。

征和四年春,武帝来到东莱,临近大海,作清斋,祭祀王母、上元夫人请求灵应也没有得到。返回,来到泰山,修封。庚寅,在明堂祭祀,改年号为后元。

元三正月,来到甘泉宫,郊祭泰畤。秋七月,地震。涌泉。

二年春,在甘泉宫接受诸侯王朝拜,赏赐宗室。二月,武帝生病了,来到了盩室五柞宫。丁卯日,武帝去世,在未央前殿出殡。

注释:

1高韵:释义为高雅;高雅的诗文;高雅的风度。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逸民》:“子诚喜惧於劝沮,焉识玄旷之高韵哉。”

2律吕:律吕是古代乐律的统称,可分为阳律和阴律。是有一定音高标准和相应名称的中国音律体系。

三月,葬茂陵。山陵之夕,帝棺自动而有声,闻宫外,如此数过。 又有芳香之气异常。陵毕,于是坟埏(1)间大雾,门坏。雾经一月许日。

帝冢中先有一玉箱,一玉杖,此是西胡康渠王所献,帝甚爱之,故入梓宫中。其后四年,有人于扶风市中买得此二物。帝时左右侍人,有识此物,是先帝所珍玩者,告之有司,有司诘辞,买者,乃商人也。从关外来诣郿市,见一人于北车巷卖此二物,责素三十匹,钱九万,即售之。度实不知卖箱杖主名,昨来洛市,因见诘此二物,事实如辞。有司以闻,二物簿入官,遗商人勿问。帝未崩时,先诏以杂书四十馀卷,常所读玩者,使随身敛于棺内。

至元康二年,河东功曹李友,入上党抱犊山(2)采药,于岩室中得所葬之书,盛以金箱,书卷后题东覌臣姓名,记书月日,武帝时也。河东太守张纯,以经箱奏进。帝问武帝时侍臣,有典书郎冉登,见书及箱,流涕曰:“此是孝武皇帝殡敛时物也。臣当时以著棺中,不知何缘得出耳。”宣帝大怆然惊愕,以书交付武帝庙中。其茂陵安完如故,而书箱玉杖忽出地外;又物尚鲜盛,无点污也。见之者亦甚惑,不能名之矣。

按《九郁龙真经》说:得仙之下者,皆先死。过太阴中,炼尸骸,度地户,然后乃得尸解去耳。按武帝箱杖杂书,先并随身入椁,乃从无间忽然显出,货杖于市,书见山室,自非神変幽妙,孰有如此者乎?明武帝之死,尚未可知应运灵化。又王莽篡位到地皇二年,莽使通祭汉家诸陵,言符瑞(3)之意,使者到茂陵,闻地中大噫吒(4)而长叹者四,使者悚怖以闻莽。莽曰:“武帝当恨吾祠祭之晚耳。”又特更祭以太牢。

所葬书目:

《老子经》二卷。

《太上紫文》十三卷。

《灵蹻经》六卷。

《太素中胎经》六卷。

《天柱经》九卷。

《六龙步元文》七卷。

《马皇受真术》四卷。

译文:

三月,武帝被安葬在茂陵。他死后的傍晚,武帝的棺材自己动起来还有声音,宫外也能听闻,这样好几次。又有异常的芳香之气。安葬完毕,于是墓道间升起大雾,墓门坏了。雾持续了一个月多几天。

武帝墓里原来有一个玉箱,一根玉杖,这是西胡康渠王献上的,武帝非常喜欢,所以放进了地宫里。之后四年,有人在扶风的集市里买到这二件东西。武帝时的左右侍人,有人认识这东西,是先帝珍玩的东西,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有司,有司去追查诘问,买家,是商人。从关外来到郿市,见一人在北车巷卖这两件东西,要价素丝三十匹,钱九万,马上成交。真的不知卖箱杖主人的名字,昨天来洛市,就被人看见而诘问,事实和商人说的一样。有司将此事告诉了(皇帝),二件东西就被登记没收,留下商人不管了。武帝没有去世时,事先下诏把杂书四十多卷,经常阅读赏玩的,让人随身收敛在棺材里。

到了元康二年,河东功曹李友,进入上党的抱犊山采药,在岩室中得到了(武帝)陪葬的书,用金箱盛着,书卷后题有东覌臣子的姓名,记书的日期,是武帝时的。河东太守张纯,把经箱上书进献。皇帝问武帝时的侍臣,有位典书郎叫冉登,见到了书和箱子,哭着说:“这是孝武皇帝殡敛时的陪葬品。我当时放进棺材里的,不知道为什么会出世啊。”宣帝大为悲伤与惊愕,就把书籍交付到武帝庙里。武帝的茂陵安全完整和以前一样,但是书箱玉杖突然出现在地宫外面;东西又很光鲜,没有一点污痕。见到的人也感觉非常奇怪,不能说明白为什么。

按《九郁龙真经》说:下等的成仙方法,都是先死去。经过太阴里,炼化尸骸,穿过地户,然后才得以尸解成仙。查究武帝的箱杖和杂书,先是一起并随着身体传入棺椁,又从没有间隙的地方忽然显现出世,货杖在市场,书在山中石室被发现,如果不是神变幽妙,怎么会有这种事发生呢?说明武帝的死,也没有知道顺应期运和神异的变化。又到了王莽篡位后的地皇二年,王莽让人一起祭祀汉家诸多陵寝,言说(自己有)帝王受命的征兆,使者到了茂陵,听到地下大声慨叹又长叹了四次,使者惊悚恐怖的告诉了王莽。王莽说:“武帝要恨我祠祭他晚了。”又特地再次用太牢祭祀。

陪葬书目有:

《老子经》二卷。

《太上紫文》十三卷。

《灵蹻经》六卷。

《太素中胎经》六卷。

《天柱经》九卷。

《六龙步元文》七卷。

《马皇受真术》四卷。

注释:

1坟埏:fén yán,意思是墓道。

2抱犊山:又名萆山,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西16公里处的获鹿县城西;《史记 淮阴侯列传》载"韩信伐赵,使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者即此。后魏葛荣之乱(普通四年),民有匿此山中抱犊而死者,遂名抱犊山。抱犊寨海拔580米,四周悬崖绝壁,顶部平旷坦夷。这里曾是汉淮阴候韩信"背水一战"的古战场,亦是著名道人张三丰成道涉足之福地其风光奇异独特,景色宜人,被誉为"天堂之幻觉,人间之福地,兵家之战场,世外之桃源"的天下奇寨。

葛洪按引仙经,其中提到华山、泰山、霍山、恒山、嵩山、少室山、长山、太白山、终南山、女儿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犊山、安丘山、潜山、青城山、峨眉山、緌山、云台山、罗浮山、阳驾山、黄金山、鳖祖山、大小天台山、四望山、盖竹山、括苍山等二十余座,并谓:“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难,不但于中以合药也,”而其中不少就被道教认为是洞天福地。

3符瑞:一种吉祥的征兆,多指帝王受命的征兆。

4噫吒:也做咤噫,吒噫;即慨叹。

我的完结撒花分割线

译者感想:

完结撒花!

《汉武帝内传》是我第一次翻译古代宗教书籍,本书亦收录于道教西王母典籍《墉城集仙录》中,翻译过程中我被各种术语和骈文疯狂拷打,总觉得译文词不达意,根本没有信达雅,这也是我停更的众多原因之一。

后来我在《太平广记》里找到了节选收录的部分《汉武帝内传》,而《太平广记》是有全文翻译的,我就以广记版译文为基础勉强译注了全文,因此各种错误与不当理解比比皆是,我也不是中文系的,大家姑且看之吧。

这篇文章可以追究的地方可多了,首先一点,本书和我之前译注的《汉武故事》一样署名是班固写的,可是研究早已指出本文就是南北朝时期道教上清灵宝派改编《汉武故事》重塑西王母形象并且将其吸纳入道教神仙谱系所编写的典籍。

在《汉武帝内传 个人译注 4》中第一次提到了那十二本经书,我对所提及的书目进行了详实的考证,有七八本名字一模一样的经书流传至今,都被收录于道藏中,而且无一例外都是上清派的,在本篇中还出现过两个点,1高韵:释义为高雅;高雅的诗文;高雅的风度。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逸民》:“子诚喜惧於劝沮,焉识玄旷之高韵哉。”

2抱犊山原名萆山,后魏葛荣之乱(普通四年),民有匿此山中抱犊而死者,遂名抱犊山。

本书自称是东汉班固所作,却出现了一个北朝才有的新地名,而且本书后半部分大量借鉴了史记封禅书和孝武皇帝本纪,可是史记中也是有萆山无抱犊山,只能说编书的人可能根本没有好好看过史记。

北魏时期的《水经注疏》有记载:崇基仍存,北迳偏桥东,即林虑之峤岭,抱犊固也。(会贞按:《隋志》,上党县有抱犊山。《寰宇记》引《道书·福地记》,抱犊山在上党东,南高七十里。有石城,高十丈,方一里。《一统志》亦云,抱犊山在壶关县东南。此《注》称林虑之峤岭,抱犊固,则北魏林虑之所辖,较後世为广矣。)

可见此时萆山之名已经被彻底忘却,只剩下流传至今的抱犊山了。

全文另有许多典故和用词都出自上清灵宝派葛洪的《抱朴子》以及葛洪写过的诗里,用修改美化过的野史来宣言宗教典籍来源的合法性与神圣性以此吸引上位者。

虽然作为史料来说本文一文不值,全是二手垃圾,但是从宗教研究和文学性角度来说本文确实具有很高的价值,本文的结构上有明显的头重脚轻,王母与上元夫人与武帝相会传法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篇幅,大段大段的诗词歌赋,我就问一句,宗教书籍中有如此浮华深奥的词句很明显不是给大字不识几个的平民看的,就是为了吸引那些整日清闲谈玄放浪形骸的世家子弟们,本篇最后这段编年封禅史其实去掉也可以,和《汉武故事》里最后一部分没什么区别,《九郁龙真经》已经失传了只有在本文中有提及,最后的陪葬书目也是后来加的,具体考据会有番外专门分析。

实际上本文还有一篇番外,叫做《汉武帝外传》也就是我接下来要翻译的shu'ji,不过我会先搞定本文的文献考据,敬请期待。

X 关闭

精心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2 大众建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14643号-14   联系邮箱: 905 14 41 07@qq.com